齐白石如何临摹 |
时间:2019-04-10 11:19:59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临摹 白石老人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绘画传统,把古典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经过深入生活,大胆创造,形成独特风格。他的作品都是通过对事物精深的观察得来的,不仅有思想性,还有高度的艺术性,特别吸引人,富有极大的感染力量,能唤起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广大的劳动人民非常喜爱白石老人的绘画。 从白石老人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那种辛勤不倦的劳动,对古人遗产的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对生活的那种细腻精深的观察,以及表现事物的富有创造性的惊人才能。 分析白石老人的作品应该在其临摹、写生、创作的不断发展中去研究。为了简便,本书分临摹、写生、创作三方面来谈。当然,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硬要分开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这里先从临摹谈起。 白石老人创造性的绘画艺术,是以高度笔墨与形象密切结合的艺术技巧,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而形成的,所以白石老人的伟大成就,先决条件之一是对遗产的无限尊重和刻苦钻研。 白石老人在学习的阶段里,临摹的功夫极深,见到古今人的作品很多,和当时画家学习的面也很广泛。 我国宝贵的绘画遗产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发挥。例如在事物形象的刻画上、在构图上、在色彩上、在笔墨的虚实浓淡上……从而我们知道白石老人是最善于接受祖国绘画传统的。由于他总结了民族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表现方法,才没被事物的自然形态所拘束,可以任意挥洒,能得到事物的精神。 甲、从《芥子园画传》入手 白石老人自幼就很喜爱绘画,八岁时(1870年)在外祖父周雨若主持的村学里读书,就“性喜画,以习字之纸裁半张画渔翁起。外祖父(周雨若)尝责之,犹不能已”。不久,因为家贫辍学,“在家,以记事账簿取纸,仍旧习画”。 这时,他习画的题材大都是山花和村中渔翁等,最喜欢借外祖父的小说,把上面的插图作为蓝本画人物。 后来年纪较大,学细木工,因选花样,才见到一部残缺不全的《芥子园画传》。《芥子园画传》是中国过去二三百年来学画的教科书,内有山石、树木、人物、花鸟等的画法,照着学习可以明了初步的技法,无师自通。白石对《芥子园画传》非常喜爱,曾拿木工钩花样用的透明油纸蒙在画谱上,一一摹绘。这是他临摹的开始。摹绘一遍,不满足,再摹第二遍,用油纸共摹绘了三遍。 记得我小的时候开始学画,白石老人要我首先学习《芥子园画传》,要我照着样子仔细临摹一遍,最好也能像他那样用油纸蒙在画谱上摹绘,老人还打开了柜子,在层层的素材底稿里,竟找到了幼年用油纸摹绘的《芥子园画传》小稿给我看。我还清楚地记得,这十几张底稿勾画非常仔细,一笔不苟,比一般刻本还精彩。老人说,他对《芥子园画传》下过三四年功夫,每一段的主要内容都能大致记得。 《芥子园画传》对白石老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是他学习传统技法的入门,也是他掌握国画基本技法的开始。当然,这只是入手而已,画家没有写生与创造的功夫,只凭几本画谱是非常不够的。不过白石当时已经能运用从几本画谱中学来的技法,大胆尝试创造了。 编辑 图1 鱼 齐白石 二十岁作 白石老人二十岁所画的大鱼(图1),虽然看出是临摹画谱,可是也曾经过写生,所以大鱼也很生动,说明白石老人青年时代已经重视写生了,不过和笔墨遗产还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白石老人九十一岁时在画上题道: 此幅乃予二十岁时之作,九十以后重见,其中六七十年,笔墨自有是非。把笔记之,不胜太息! 意思是说,二十岁的作品,九十一岁时才又看见,其中经过六七十年的锻炼,笔墨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懂笔墨的人自然看得清楚,同时他对自己由青年到老年的艰苦岁月也十分感慨! 乙、摹古 白石老人在四十岁前后见到的古人作品很多,曾临摹过很多人的作品。 他二十七岁时拜胡沁园①为师。沁园先生是当地文人,能绘画,收藏了很多古今人的作品。他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又有沁园先生的教导,每天观看、临摹古今人的作品,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基本上学会了画山水、人物、花鸟和草虫的技法。 编辑 图2 山水 齐白石 三十五岁前作 从他三十岁(1892年)左右的作品看,白石老人的山水还停留在《芥子园画传》的基础上,还学习了“四王”(清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技法,在皴法上、点染上还不生动(图2)。人物就比较有功夫了,当时很受欢迎,有“齐美人”之称,常画“黛玉葬花”之类的仕女人物(图3),用笔很活动,很有费晓楼②的意思。花卉已有较深的造诣(图4),这是因为过去对花卉写生体验较多的缘故。 编辑 图3 黛玉葬花 齐白石 三十八岁作 编辑 图4 八哥水仙 齐白石 三十二岁作 总起来看这个时期的花卉、人物、山水作品,白石老人受清末湖南当地崇尚工细着色画派的影响很深,笔墨也还处在临摹的阶段,学习古人的技法还不能创造性地运用。 白石老人四十岁(1902年)到西安,认识了诗人樊增祥③、文人郭葆荪④等人,观摹了他们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画。樊、郭是清末官吏,收藏很丰富,白石老人看到很多从未见过的古代名人作品,真是大开眼界。 这一时期,白石老人见到很多明清大写意的画,仔细观摹,非常喜爱。他临摹学习的古人作品很多,最喜爱的有徐文长、陈白阳⑤、石涛、八大、黄瘿瓢⑥、周少白⑦、郑板桥⑧、金冬心⑨等人的作品。明、清画家中,他最崇拜的是徐青藤、石涛和八大山人。他对这几位古人也不是盲目崇拜的,是经过多方面的钻研、长时期的比较之后,有了自己的见解,才钦佩到了极点。他五十八岁在《老萍诗草》中曾记道: 青藤、雪个、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余想来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惜我不能知也。 白石老人认为徐青藤的作品泼墨豪纵,意在形真;石涛的作品笔法简略,意境深邃,都特别值得学习。这个时期他很少见到徐青藤和石涛的真迹,八大山人的作品却见得较多。他认为八大是创造性最大的写意画家,他曾下过很大工夫向八大山人的作品学习。老人自己说,他见过很多八大的作品,每张他都能记得很清楚。因为他对每张作品都反复仔细研究过,如怎样下笔,怎样着墨,怎样着色,怎样构图,怎样题识等。研究以后,他还要正式临摹。临摹又分“对临”、“背临”、“三临”。“对临”是一边看着原画一边临摹,主要在吸收笔墨技巧,从外形体会其“神”。“背临”是不看原画一气写成,是根据“对临”的体会,在运用八大的用笔用墨上下工夫。之后,将原画与临摹的作品挂在一起进行研究,如果发现还有对笔墨体会不到的地方,就要进一步“三临”,临到自以为吸取到八大的笔墨精神为止。这张乌鸦作品上面题有“试墨”二字(图5),据老人说,是“背临”八大山人的作品。乌鸦寥寥数笔,笔墨无多,也不着色,能形神兼备,冷眼一看真有八大山人的风神。有时“背临”八大的作品特别写明“背用雪个意”。 编辑 图5 学八大山人笔意 齐白石 约五十岁前作 编辑 图6 小鸭子底稿 齐白石 七十三岁作 白石老人教我临摹法时说,临摹以前的反复仔细研究非常要紧,一定要看清楚下笔、着墨、构图、着色的特点之后,才能开始临摹。如果是一幅佳作,最好先能钩稿本,永远留作参考。钩留稿本方能体会深刻,长期不忘。 例如他把三十多年前钩的画鸭底稿遗失了,对一般画家来说,底稿遗失是毫无办法的事,但白石老人因临摹的功夫很深,脑子里对这张稿记得清楚,所以仍然能再追画出来(图6),并在画稿上记道: 余四十一岁时,客南昌,于某旧家得见朱雪个小鸭子之真本,钩摹之。至七十五岁时,客旧京,忽一日失去。愁余,取此纸,心意追摹,因略似,记存之。 嘴爪似非双钩,余记明了,或用赭石作没骨法亦可。 他在学习阶段,把古人的作品钩留底稿的很多很多,并在这些底稿上尽量注明浓淡、晕染、形象、比例等小字。例如他在一幅无款的鸳鸯并蒂莲花双钩底稿上(图7),对花瓣、叶、茎和鸳鸯的羽毛都注着密密的小字,“笔墩向这边”、“顺笔”、“笔尖向这边横扫来”、“点外之色似朱砂,少许和墨和黄,欲紫不紫”等。 编辑 图7 鸳鸯并蒂莲双钩底稿 齐白石 五十五岁作 编辑 图8 鸳鸯并蒂莲 齐白石 六十二岁作 这样对古人的作品反复研究,钩留稿本,然后临摹,自然容易体会和掌握古人的笔墨精神。我们将钩留底稿与他临摹的鸳鸯并蒂莲作品比较,就会体会到临摹绝不是抄袭皮毛,也绝不是追求形式,而是吸收前人的笔墨技巧成为自己的笔意。《鸳鸯并蒂莲》这幅画(图8),是我的朋友指明题材要求老人画的。我是看着老人特地从木柜中找到这一底稿,把底稿放在一旁,一边看着底稿,一边画成的。 我们看老人早年临摹各家的作品很多,但从来不题写“临”、“仿”的字样,什么原因呢?他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意思是说,临摹不是依样画葫芦,不是学皮毛,而是体会传统的笔墨技巧,向遗产学习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也就是后来老人常对学生们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 白石老人对绘画遗产的刻苦钻研不仅深,而且广。他注意的不仅是古代的名画家,没有名的画家以及民间工匠的作品都是他学习的对象,这是与一般画家不同的地方。例如他四十三岁时游桂林,见到旅店中有一无名山水画有趣味,回家后立刻默画下来,并且注明:“乙巳(1905年)九月,余尝游桂林,见店壁有此稿,归于灯下背临其大意。”又例如他在一幅画着老人和儿童的小稿上题道:“丁巳(五十五岁)客汉上,有瓷瓶卖者,余见其雕瓷甚有天趣,因戏钩其稿,将付儿辈他日为有用本也。”又例如在一幅画鸭子的小稿上题道:“余尝于友人家(见)铜鸭香炉,通身有神味,非如流俗画家画鸭也。”在鸭子脚下记有“此足踵。此长者中爪,中爪上短者旁爪。足欲蹈未蹈时,两旁之爪向上反,故旁爪在上,中爪在下”。 应该特别强调指出,白石老人是劳动人民出身,又做过长期的雕花木工,所以经常注意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向前辈工匠学习富有生活气息的健康格调,融化到文人画的笔墨里,逐渐形成了富有民间特色的艺术。 从以上可以看出,白石老人的绘画能达到这样高深的造诣,除面向生活外,与对遗产的无限尊重并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把临古看成无所谓的事,只有通过临古才能深刻体会笔墨遗产,才能了解数千年来祖先辛勤劳动所提炼出来的技法的奥妙,才能继承这些宝贵的经验,才能进而谈到民族绘画的发挥与创造。 丙、师今 杜甫“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话是老人一生所实行的,也是他常告诫学生的格言。 他一生不仅向古人学习,同时也向今人学习,不管是他的师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甚至是他的学生。 白石老人二十七岁时拜乡中文人陈少蕃⑩为师,学诗文;拜胡沁园为师,学画工笔花鸟;又曾向民间画师萧芗陔、文少可二人学画衣冠写真像。 在这样的环境里,白石老人的进步很快,不到一年,除去会画像,他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的技法。 白石老人四十岁前后,因为能画、能刻印,他的名声传遍湘潭。和他交往的人,有收藏家、诗人、画家和“名流”。从此以后,白石老人交往的面很广泛,学习的方面也就更多了。 白石老人在学习上是十分虚心的,不管什么人,只要画有所长、有成就,他就要请教。因此他最爱才,有才能的画友和学生都能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画友是陈师曾,他最崇拜而没有见过面的画家是吴昌硕。 白石老人五十五岁定居北京后,经当代名画家陈师曾劝告,才走上了吴昌硕开创的大写意花卉之路。到六十多岁才独创红花绿叶的浓色花卉和用墨笔画鸡、虾、蟹等,自成一格。 老人在1917年认识陈师曾后,便很佩服陈师曾的绘画才能。陈能诗、能画、能刻印,又博、又深、又富有创造性,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画,细心钻研,大胆创作,笔墨高超。当时,我和陈师曾在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任教,常同到白石老人家去。白石老人与陈师曾很快就成为益友,互相帮助,研究艺术。白石老人记陈师曾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深。 陈师曾最崇拜吴昌硕,曾得吴昌硕的亲传。当时吴昌硕的大写意画派很受社会的欢迎,而白石老人学八大山人所创造的简笔大写意画,一般人却不怎么喜欢,因为八大的画虽然超脱古拙,却不及昌硕作品的丰富艳丽,有金石趣味。在这种情况下,白石老人就听从了师曾的劝告,改学吴昌硕。 我记得白石老人定居北京不久,常常有人请他刻印,很少有人找他画画,老人只靠刻印还不能维持生活,而当时已经有很多享盛名的大写意画家,如吴昌硕、王一亭、陈师曾、凌直支、陈半丁、姚华、王梦白等,所以初来北京的白石老人就更不受欢迎了。在这种环境里,老人感觉到自己的艺术不突出,非另立门户才有出路,便立志独创画派,也即他后来自称的“衰年变法”。 白石老人八十五岁(1945年)时,有诗自注记其事道: 予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 白石老人这时的造诣已经很高了,现在要求更高,要求有新的发展、新的创造,必须否定原来的成就,要痛下决心以求“衰年变法”。一般画家稍有成就,再不会有这样坚强的决心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在五十七岁时特别记道: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又有诗记叙这个艰苦过程说: 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 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 还有诗记叙当时苦学苦练的情况说: 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寻常汗满颜。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变法”的根由和钻研的苦心。 “衰年变法”是吸取当代各家的优点,特别是吴昌硕的优点,经过不断钻研,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记得当时我常看到他对着吴昌硕的作品仔细玩味,之后想了画,画了想,一稿可画几张。画后还征求朋友们的意见,有时要陈师曾和我说究竟哪张好,好在哪里,哪张坏,坏在什么地方,甚至要讲出哪笔好哪笔坏的道理来。这时白石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这种艰苦认真钻研的精神,真是使我深为钦佩! 老人这个时期学习吴昌硕的作品与以前的临摹大有不同,对着原作临摹的时候很少,一般都是仔细玩味他的笔墨、构图、色彩等,吸收他的概括力强、重点突出、大胆删减、力求精练的手法。他用这些来进行自我创作,把这些优点加进自己原来的作品里,以达到“扫除凡格”的目的。 编辑 图9 凤仙花 齐白石 六十四岁作 编辑 图10 凤仙花 吴昌硕作 在这段时期里,他曾给我画过一株凤仙花(图9),就是吸收了吴昌硕的精神画出来的。若不看吴昌硕的原作(图10),一定会认为这就是齐白石的创作;就是看着吴昌硕的原作,仔细分析,仍然会认为画里虽有“吴昌硕”,但还是齐白石的风格。这就是“衰年变法”中“变”的过程。 这时白石老人曾引吴昌硕的话说: 小技人拾者则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 意思是说,学古师今不要被临摹的圈子套住,不要学皮毛,应该吸取古今人的笔墨技巧,多下工夫进行创造,辛苦几十年也不怕困难,一定要推陈出新,自立成家。所以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并不是只靠临摹吴昌硕就成功的,而是在笔墨造诣已经高深的基础上,再吸取今人的尤其是吴昌硕的技法,再进一步创造而形成独特风格的。 从而我们了解白石六十五岁(1927年)前后的作品和以前大大不同,已经看不出来哪里是“八大山人”,哪里是“徐青藤”,哪里是“吴昌硕”了,我们看到的只是“齐白石”,老人的变法终于成功了。 应该指出,白石老人摹古师今,广泛吸收成功的先进经验,不是自七十岁成名以后就终止的,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 据我知道,他一直崇拜吴昌硕,只要见到他的精品就要买来或借来学习。老人晚年还对我说:“一生没有画过吴昌硕。”实际上,这是虚怀若谷的谦逊,是对吴昌硕的无限尊重,因为单从绘画的艺术性来比,在题材的广泛、构图的新颖、着色的富丽等方面,白石老人都远在吴昌硕之上,只有在笔墨的浑沦和含蓄上并驾齐驱,各有不同而已。若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全面评价,白石老人更是大大超过吴昌硕。不过吴昌硕是文人出身,从五十岁后才正式绘画,虽然书法和篆刻的造诣很深,但面向生活与白石老人相差很远。吴昌硕的作品浑厚,白石老人的作品富有突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当然,吴昌硕的造诣也是很高的。 白石老人对于今人的经验注意得也很广泛,除他学习过的老画师吴昌硕外,还有陈师曾、王梦白等人,甚至连他自己的学生有了创造,他也要吸取。例如在北平国立艺专教画时,同学谢时尼画了一幅《梅鸡》,梅花下画的鸡画得很有趣,鸡的尾巴特别生动。白石看了半天,笑着说:“你画的这鸡太有味了,借我回去临一张吧!”下星期上课时,老人拿自己临的鸡和谢时尼交换,上面还有题句,大意说,你那张鸡画得很好,我要永远留作样本,现在将我临你的一张做交换。 白石老人晚年临摹又和以前不同,分析批判的能力更强了,不仅吸收人家笔墨的优点,并且注意人家的缺点,当做自己的经验教训。虽说是临摹人家的,实际上是自己的。 例如他六十五岁时临白龙山人(王一亭)画册中的一只向上望着的猫,上面记道:“仰望物式,不如芥子园画谱中之人物仰式真好。若穷物理,此猫通身未是,仅尾有趣耳。”又在猫头旁记道:“头宜少偏。”他批判王一亭画的猫和真猫比,除尾巴有趣外,通身完全不对。 又例如他七十多岁时临王梦白的一张仕女,上面记道:“此幅乃友人索予临王梦白,予略所更动,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意思是说,我临王梦白是有批判的,若拿两画相对比,自然明白谁对谁错了。 此外,白石老人还从更多方面吸取营养,对西洋画法也是很注意的。三十年前,他和从法国来中国的画家克罗多常常往来,也交谈中西画的理论问题。白石老人曾说:“得与克罗多先生谈,始知中西绘画原只一理。”我也常见他仔细欣赏西画复制品,他说要吸取西法的构图、着色和意趣。后来还听到老人对徐悲鸿说:“现在已经老了,如果倒退三十年,一定要正式画画西洋画。” 以上可知白石老人师今的功夫也很深,并且也很广泛,“转益多师是汝师”是当之不愧的。 丁、“深耻临摹夸世人”——小结 白石老人摹古师今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写意的作品中,其中吸取最多而最崇拜的要算明代的徐青藤,清代的八大山人和当代的吴昌硕的作品了。他有诗句写道: 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 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意思是说,徐青藤、朱雪个、吴昌硕都是打破前人的窠臼,是古今杰出的画家,是开创新道路的大师,自己非常崇拜他们,自己的笔墨技巧主要就是从这三家中吸收发展变化而成的。细看白石老人的作品,可知他已把这三家的概括力强、重点突出、大胆删减、笔墨力求精练、着色浓郁的手法学来并加以发展了。 白石老人很重视古人遗产,重视前人的笔墨技巧。然而他并不因袭老一套,也不被古人的笔墨技法所拘束,而能独创成为一家。 这个道理也是白石老人从古人的成就中总结出来的。白石老人谈石涛时有诗道: 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 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 意思是说,中国画是描绘现实的,古来杰出画家石涛能摆脱临摹的圈子进行写生,大胆创造才达到空前绝后的成就。这可以看出老人主张“以造化为师”,反对临摹的精神。 他认为画家如果没有临摹的基础,就无从接受和继承古人的遗产,临摹是吸收前人的笔墨技巧,但如果画家只陷入古人的窠臼里,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这个道理他在临摹中随时注意,如他在画猫的底稿上记道:“白龙山人画册中有此猫,余临之不能似,世之临摹家老死无佳画可知矣!” 白石老人看到自明清以来,社会崇尚仿古,脱离现实,致使中国画停滞不前的情形,非常担忧。为了改进中国画单纯玩弄笔墨和崇尚临摹的风气,他大力提倡画家不要被临摹束缚,要写生,要创造。白石老人在六十岁前后,无论教学、题画、吟诗,常常谈到描绘现实的主张。他在《诗草》中记道: 古之画家,有能有识者,敢删去前人窠臼,自成家法,方不为古大雅所羞。今之时流,开口以宋元自命,窃盗前人为己有,以愚世人,笔情死刻,尤不足耻也。 在诗句中也有: 皮毛袭取即功夫,习气文人未易除。 不同人间偷窃法,大江南北只今无。 又在画上题过: 作画先阅古人真迹过多,然后脱前人习气,别造画格,乃前人所不为者,虽没齿无人知,自问无愧也。 白石老人临摹了前人,又要脱尽前人习气,大胆创造“前人所不为者”,气概伟大。因此,他为达到创造性的要求,作品尽可能地突出新颖。例如他在一张画虾和翠鸟的作品上记道:“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像这样前人所没有画过的东西,在老人的大胆创造的作品中却经常出现。 当然,在崇尚仿古的环境里,白石老人这样是不受“时流”欢迎的。对此,他写有这样的诗句: 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 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 旧社会保守者诽骂白石老人的作品是“匠画”、“无所本”,但丝毫也不能动摇老人的意志,他在题画上常有回答: 吾画不为宗派所拘,无心沽名,自娱而已。人欲骂之,我未听也。 更具体的回答还有: 余友方叔章尝语余曰,吾侧耳窃闻,居京华之画家多嫉于君,或有称之者,辞意必有贬损。余犹未信,近晤诸友人面白,余画极荒唐,余始信然。然与余无伤,百年后来者自有公论。 可见,白石老人为独创新风格,和一切新事物的出现与成长一样,是经过顽强的斗争的,从而可以了解白石老人对改进中国画态度的坚决和富有革命性。他随时随地尽量扩大影响,这些宝贵的材料就散见在题画上、诗句里和与画友们的谈论中。 编辑 图11 巨石 齐白石 五十五岁作 白石老人五十五岁(1917年)时曾画一大石(图11),当时有陈师曾等画家在场,画完题上: 凡作画欲不似前人难事也。余画山水恐似雪个,画花鸟恐似丽堂,画石恐似少白。若似周少白必亚张叔平,余无少白之浑厚,亦无叔平之放纵。 意思是告诉大家,作画能创造才是可贵的,不应该以模仿前人为满足。 又有题画诗一首更是突出: 深耻临摹夸世人,闲花野草写来真。 能将有法为无法,方许龙眠作替人。 大意是说,画家以临摹夸耀自己为可耻,我作画并非“无所本”,而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闲花野草,所以画出来很真实。画家若能将从各家吸取来的技法—“有法”,灵活运用进行创作,再也看不出“有法”而好像是“无法”时,才能成为杰出的能继承古人遗产的大画家。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白石老人是多么富有顽强的革命性和创造性,因此他才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大师。 上一篇:齐白石书法全集,让你过足瘾 下一篇:如何精鉴别准齐白石山水画的作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