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齐白石再传弟子-汤发周趣谈:看懂齐白石书法,便看懂了他的画七八分 |
时间:2018-01-15 08:21:53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白石老人也是书法家,写得一手有独特风格的好字。白石老人从木工到书法家,也是经过非常艰辛的道路的。 白石老人最初学清末官场所用的“馆阁体”,是方方正正柔媚而无力的字体,也是官方所规定的“考场体”。当时湘潭一带的文人流行写何绍基体,白石老人厌恶做官,也不喜欢“考场体”,即练习何绍基体。 图1 白石老人给胡佩衡的信 六十岁作 图2 写《天发神碑》意(百花齐放) 八十一岁作 后来专临《爨龙颜碑》,后来又学《郑文公碑》,学得很有功夫的是魏碑,写信题款曾经都用这一体。 在五出五归后,学李北海体、金冬心体的时间最长,临李北海《麓山寺碑》和《云麾将军碑》,并学金冬心的拙意。此外还学了《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曹子建碑》与郑板桥、吴昌硕等人的字体。他写篆字最得力于《天发神谶碑》,气魄雄厚。 老人六十岁前后把所临过的碑帖融化吸收,形成“齐白石体”。我们看他六十岁给我写的信(图1),再也分不出哪笔是李北海,哪笔是金冬心,哪笔又是何绍基了。老人在书法方面也独创一格,自成一家。老人尝说:“苦临碑帖至死不变者,为死于碑下。”意思是说,临碑帖要吸收它的精神,一生只临碑帖的人是写不好字的。 老人说:“书法得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图2)。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图3),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 图3 写金冬心体 五十五岁作 图4 写郑板桥体 八十一岁作 图5 李青莲《菩萨》一曲 郑板桥写 白石老人行书吸收郑板桥的笔法很多,这是一般人都不知道的。我特意请他背临郑板桥笔法,结果和郑板桥原作对照,笔意大致相同(图4、图5),可见老人对郑板桥的书法也下过很深的功夫。 老人的书法,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要一次笔到成功。若一次不成,重描一次,就成败笔。不仅重描,就连运笔稍稍停顿、稍稍迟疑,也会失去原有的精神,因为稍稍停顿就使全幅不能一气呵成。 我们看老人七十二岁时所写的行书大字条,气势雄健、苍古。“康仲伯”的“仲”字最后一笔一尺多长,多么磅、浑厚,有神韵。 图6 和平 九十三岁作 老人写字在八十岁左右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字也富有画意,用墨也有浓淡干湿,随意点写,很有趣味,不是一般书法家所了解的。 老人九十岁以后用笔丝毫不懈。他九十三岁时写的“和平”两大篆字(图6),运笔稳健而爽快,“平”字最后一笔尤为稳健老辣可佩。 书法和中国画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画要求画家一定要懂用笔法,用笔法从各家碑帖里才能体会精深。老人的书法精深,利用书法功夫到绘画上,一笔可以画出一条大鲇鱼的身躯或一条有骨有肉的螃蟹腿,三笔可以画出鹰的尾巴,又圆又硬,特别健壮。而且能写得一笔好字,题款题识才能更增加画面的美感。 (图文/少白公子) 画家简介: 汤发周年少时曾叩拜齐白石最疼爱的小女儿、著名国画家齐良芷女士为师。齐良芷女士亲授汤发周国画、篆刻、书法、为其起笔名子海,号少白,并赠“白石山堂”墨宝一帧和“白石传人”“少白”,印章各一枚。亲得画坛巨匠家传真谛,后在齐良迟、郭秀仪、齐秉正、王砚方等众多齐派大师的指点下,画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其笔下百态千姿的墨虾,活灵活现,趣味盎然。他擅长画鱼、螃蟹、寿桃、蝴蝶、蜻蜓、蝉、小鸡。吸众家之长,将大写意花鸟与工笔虫鸟草有机融汇。并将白石老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传神”的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先生他喜读书史,略晓古今之事,颇舒已怀,日三省而知不足。现为中国齐白石纪念馆特邀画师,齐白石美术馆终生签约艺术家,上海齐白石研究会会长,上海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白石艺术基金投资人,齐白石品牌联盟秘书长,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首席战略官,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少林禅拳书画院副院长,风水周易研修院特邀画师,齐白石传人书画社社长,河南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办人,华中地区河南区域齐派创新绘画艺术培训基地总监,中国建设报河南记者站记者,华中地区齐派书画展销基地总负责人,专门研究“齐派”技法近十年,其中以“画虾“造诣最深,先生笔下的“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为此,齐良芷女士特为他的作品制定润格和作品集作序。 齐白石真迹展暨齐派国画传世真迹品鉴会正在进行中。。。详见:齐白石传人书画网www.qibaishichuanren.com,欢迎品鉴收藏。。。 上一篇:齐白石传人书画社、齐良芷弟子-··· 下一篇:齐白石传人、齐白石书画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