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诗词 |
时间:2015-02-07 20:59:34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摘要: 在深圳,汤发周按中国传统仪式叩拜齐白石最疼爱的小女儿、著名国画家齐良芷女士为师。齐良芷女士亲授汤发周国画、篆刻、书法、为其起笔名子海,号少白,并赠“白石山堂”墨宝一帧和“白石传人”“少白”,印章各一枚。亲得画坛巨匠家传真谛,画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其笔下百态千姿的墨虾,活灵活现,趣味盎然。他擅长画鱼、螃蟹、寿桃、蝴蝶、蜻蜓、蝉、小鸡。吸众家之长,将大写意花鸟与工笔虫鸟草有机融汇。并将白石老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传神”的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有人开玩笑说,北京有两大『俗人』:一是老舍,他的文学创作偏偏写了话剧《茶馆》。茶馆有什么了不得,北京大街小巷到处都有茶馆。二是齐白石,他画的画中也偏偏画那些老百姓常吃的大白菜。就这两位『俗人』,真也俗到了极点。也好,大俗就是大雅,谁不知道老舍、齐白石的鼎鼎大名。 齐白石生前曾对友人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见齐白石对自己的诗,的确看得很重。湖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出版了十卷本《齐白石全集》,其中第十卷是诗文,收录了齐白石诗词联语、文抄、题跋五十余万字。其中诗词联语二千一百七十余件,计十八万字。齐白石活了九十余岁,一生笔耕不停,可见其勤奋精神。这里,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齐白石的诗词。 创作环境分析:自烧松火读唐诗 十九世纪的中国,特别是湖南农村,十分的贫穷落后。齐白石一九五六年在选定作品集自序中说:『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齐白石幼年只读过半年村学,仅学了《千家诗》《三字经》之类的启蒙读物。由于家境贫寒,以木工活生存,足足干了十年。 齐白石真正涉入诗词殿堂的时候他已二十七岁了。一次偶然的机缘,当地诗词名家胡沁园看到齐白石木工雕刻十分出色,又能绘画,便鼓励他要学诗词。『光绘画,不会做诗,总是美中不足』,胡沁园老师说。齐白石想,《三字经》里讲『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我齐白石不正好二十七岁吗,学习也不迟。于是就正式拜胡沁园、陈少蕃等人为师。十年后,又拜湘籍名人王闓运为师。王闓运是咸丰时期的举人,曾为曾国藩幕僚,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其诗文在形式上主要模拟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王作为一代名儒晚年安居湘潭故里,以富学广识、精擅词章,提携人才而闻名远近。齐白石的才华得到王闓运的赏识,更加发愤地学习写诗了。早年熟读唐诗三百首,现在又接受王闓运『作诗必先学五言』的思路,将学习诗文的范围扩及到汉魏六朝,同时还写了不少五言古诗和一些绝句。 学诗、吟诗的目的,还是为了创作。记得齐白石刚拜胡沁园为师不久,他作的第一首七律有句云:『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桔有余甘』,大受老师称赞。自此齐白石便大胆作诗。齐白石在六十九岁时作《往事示儿辈》忆及当时学诗情景:『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白石晚年刻过一方印章『吾幼挂书牛角』,又有《忆儿时事》诗云:『桃花灼灼草青青,乐事如今忆佩玲。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侬醒。』齐白石不畏环境之贫困,仍坚守艺术的高地,孜孜不倦,所以日后成就斐然。 创作意境分析:诗文为中华之魂魄 综观齐白石的艺术,是彻底的诗化艺术。齐白石的艺术大厦是凭借着他自成体系的诗文来支撑着的。 『诗文为中华之魂魄』,齐白石接受了老师王闓运的这一观念,始终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作诗作文。读齐白石的诗,总感觉到有一股清新自然、境界悠远、亲切质朴的味道。正如他自己在自传中所说:『我的诗,写我心里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骂我的人固然很多,夸我的人却也不少。从来毁誉是非,并时难下定论。等到百年以后,评好评坏,也许有个公道。』他还说:『余四十岁以后之诗,樊樊山、易实甫称誉之。五十以后,皆口头语,不为诗也。』他曾将五十岁以前苦吟而成的诗稿付之一炬,并赋《焚稿》一诗:『旧稿全焚君可知,饥蚕哪有上机丝。苦心赏博时人笑,识字无多要作诗。』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齐白石要保留的是颇受毁誉的『口头语』式的『不为诗』之诗,是作者自己直抒胸臆的生命之作。齐白石诗作,大多数是写生活中的花草、虫鸟和故乡风俗风景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红叶》:『窗前容易又秋声,小院墙根蟋蟀鸣。稚子隔窗向爷道,今朝红叶昨朝青。』还如《梦家园》:『归梦怯勾留,匆匆妻子愁。红梨花尚在,墙外再回头。』 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独特的过人之处,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齐白石在四十七岁前曾经六出六归,远游的经历使这位乡村艺术家眼界大开。四十岁时,齐白石始游西安。他看了西安碑林、雁塔、华清池等地之后,作画由原来的工笔,改为大写意笔法。四十一岁时第一次到北京;五十七岁时决定定居北京;到了六十岁,才从湘潭老家将家眷迁往北京。初到北京的齐白石,求画者不多,主要是名气不大,自慨之余,决心变法。《白石诗草》云:『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我们完全可以说,齐白石在绘画上『衰年变法』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诗文的先期成功。 创作目的分析: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一九五六年,齐白石已是九十六岁高龄。这一年的四月二十七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将一九五五年度国际和平奖授予齐白石。九月一日,在北京台基厂九号楼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隆重举行授奖仪式。周恩来总理出席大会。仪式由郭沫若主持,并致贺词。茅盾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评议委员会将荣誉奖状、一枚金质奖章和五百万法郎(折合人民币三万五千元)奖金授予齐白石。 在授奖仪式上,齐白石致词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的名义加在齐白石的名字上,这是我一生至高无上的光荣,我认为也是给予中国人民的无上光荣。我以九十六岁的高年,能借这个机会对国家社会,对文艺界有些小贡献以获得这样荣誉,这是我永远不能忘的一件事。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来,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齐白石花毕生的精力,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画里,写在诗里,这种看似普通与寻常的举动,追求的就是和平与正义。在清华大学校园可以看到一尊闻一多的塑像,背景是闻一多的手迹:『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去年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很多场合都引用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齐白石常以『寻常百姓』、『草木众人』自居。他的创作领域里充满了农家的善良与纯真,充满了泥土和山花的芳香。『叱犊携锄老夫事,老年趣味休相弃。自家牛粪正如山,煨芋炉边香扑鼻。』读齐白石的这首《画芋》诗,真可闻到芋头的香味了。再来看《画白菜兼笋》诗:『田家蔬笋好生涯,兼味盘餐自可夸。更有不劳栽种力,年年屋角紫藤花。』这种诗在齐白石的诗文里占了很多的篇章。 追求和平、追求艺术的高远境界,也反映在齐白石的大智慧之中,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必要的乱世纷争中。比如在一九四○年,他为了回避敌伪人员纠缠,在自己的门首贴出告白:『画不卖官家,窃恐不祥。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庚辰正月,八十老人白石拜白。』齐白石在北京生活近四十年,他日日作画,常常题诗,直到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年,还在画画题诗。还想回到故乡湘潭,还想去过那种田园牧歌诗一般的美好生活。 上一篇:齐白石57岁“北漂”进京&nb··· 下一篇:白石 “他者”眼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