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画为什么用笔很慢 |
时间:2020-07-04 19:56:54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齐白石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善于画花鸟、人物和山水画,其中大写意花鸟的成就最高。 1920年齐白石给吴昌硕的诗中是这样写的:“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从此以后,齐白石的绘画风格便从徐渭和八大山人转向了吴昌硕,那一年,他58岁。 徐渭和朱耷的花鸟画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作画善于运用湿笔。 湿笔是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笔法,它是注重墨色韵味的前提,而慢写是在宣纸上控制墨色的关键,只有慢才能使毛笔上的不同墨色布置上去。 所以古人的写意画往往由于墨色变化而更加引人入胜,从唐代王维创立的破墨山水,到明清徐渭和朱耷的花鸟画,都体现了这种笔墨的艺术魅力。 然而,用笔快了就会出现飞白和枯笔的效果,这种现象在传统书法和绘画中都是不被认可的。 《墨牡丹》徐渭 有人或许要问:湿笔慢写不就跑墨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牵扯到齐白石后来对于宣纸的选择。 在宣纸的生产和应用上,中国画家从清代以后大约都用半生熟的宣纸,因此,安徽产的生宣纸都需要经过再加工才能达到书画用纸的要求,而这个加工技术在苏州是最好的。 据画家董寿平的回忆录中说:“乾隆以后一般画画用熟纸了,都是在苏州加工的。我们开始学画也是苏州加工的纸,叫苏锤,或者叫铸锤。纸造是安徽的,好多家。重新加工,在苏州。” 董说的熟宣纸,其实就是半生熟的宣纸,它易于笔法掌控,最适合文人书写,而在这样的纸上作画,笔法塑造效果也更加突出。 半生熟的宣纸由于墨色渗化慢,用笔可快可慢,如果用笔慢写,跑出的墨往往会在宣纸上形成一个积水痕迹。 清末任伯年就是用这种纸作画,用笔无论快慢急徐,表层墨色见效快,有利于塑造物象的结构和形态。 而齐白石更喜欢墨色渗化的韵味,为了这种墨晕的效果,他不用半生熟的宣纸,而会直接用安徽生产的生宣纸。 这一点也可以从董寿平所说的那里验证,他说:“后来齐白石为什么画虾、画蟹、画鱼?他为这个纸一笔下去,周围一圈白线。这画虾、画蟹、画鱼,恰恰合适。” 除了笔墨效果以外,两种纸的价格也不一样,董寿平记得:“苏州纸四角一张,安徽纸七分一张。”这也许是齐白石选用生宣纸的另一个原因吧!毕竟他是以卖画为生的画家。 那么,在生宣纸上用笔慢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因为过去的手工生宣纸都比较厚,很吃墨。用笔画得太快,墨色就会浮在表面。 如果想让笔墨的韵味十分突出,慢笔就会使墨色均匀被纸吸入,笔法就能体现出圆浑而又有厚重的感觉。 这种宣纸决定了漫笔书写才能入墨,人们常说的“力透纸背”往往习惯于看纸背的痕迹。传说有裱画工可以揭走一层,把一幅画变成两幅。 所以,当我们观看齐白石的绘画作品时,往往会感觉用笔非常有力,原因就在于笔稳墨实,这也是齐白石与吴昌硕花鸟画的一个重要区别之处。 绘画上湿笔难枯,枯笔难韵,是指在生宣纸上用湿笔皴擦比较难,所以潘天寿才会说:“湿笔取势,枯笔取气。” 慢笔和皴擦的笔法基本是不可兼有的,齐白石喜欢湿笔慢写,所以在他的画中就很难见到皴擦的笔法。 绘画要是少了皴擦这两种用笔,塑造的物象往往会比较刻板和生硬,有人说齐白石的画像儿童画,原因就在这里。 在师徒一脉相承的轨迹上,李苦禅和李可染在这方面深受齐白石的影响。 他们作画用笔都很慢,笔墨效果也很类似于齐白石,甚至会更加黑重而不够鲜活。 而同是齐白石的弟子,陈大羽的用笔就有快有慢,笔墨效果和齐白石略有不同。 但为了让墨色能够吃进去,大羽先生最常用的毛笔多是硬毫,尤其是长锋山马笔的使用更具特色,线条不仅毛辣生涩,也兼具墨色韵致。 所以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陈大羽是齐白石弟子中最具创新性的成功画家。 在中国画的技法中,历史以来都是以笔墨为中心,而这个笔墨的历史往往都与其他材料有关系。 最早古人在绢、麻纸和墙壁上写字作画,笔墨与材质的效果相匹配。 后来才是宣纸的效果,但画画的人都知道,不同的材料都会有不同的笔墨技法和效果,即使是宣纸也有不同的吸墨特性。 当然,画家的选择和追求自然也会各有利弊,就像齐白石在生宣纸上的作画方式,由于用笔速度的限制,他除了绘画以外,书法只有多作楷书和行书,却从不写草书。 草书书写会有快笔,但在吸水较强的宣纸上很难写快,而没有快慢急徐的笔法,就会失去草书的尖利笔锋。 所以,那种吸水性强的生宣纸最适合的字体就是笔划分明的篆书和隶书,比如齐白石的篆书和李可染的隶书等,都是慢写的特点,而他们所追求的笔法审美,也都是遒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中国嘉德2019春拍大观齐白石··· 下一篇:齐白石的五十五幅精品,画得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