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人生中的最后一幅画:踉跄走出卧室下笔,却被后世称为神作 |
时间:2020-08-10 14:04:06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王维曾经写过一首画作欣赏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中的山和流水逼真得和现实中一样,走到近处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才发现原来所见之物是在画中。 古代出神入化的画作很多,近代也有一位大师的画作可以称得上神来之笔,登峰造极。 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的高峰齐白石1864年在湖南出生,他从小就十分喜欢描描画画,经常在本子上画一堆东西。最开始的时候,齐白石老先生画画并没有很出名,早年还当过木工,拜周之美为师,学习了木工雕花。后来齐老又拜了萧芗陔,开始学习肖像画。 毕加索曾经说过齐老所画的画作尽管只是没有色彩的水墨画,却叫人看到了长河和游鱼。齐老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绘画大师,齐老十分擅长山水、花鸟、人物,齐老的画作造型生动简练,又充满醇厚朴实的意境。 齐白石老先生的画作不但在中国倍受喜爱,在世界上的声誉都是响当当的。他的画不需增添任何明艳的色彩就让人感觉栩栩如生,经常被拍卖出天价。 3年前,《山水十二条屏》在北京保利秋拍卖会上以四点五亿的起拍价被拍卖,一共经过七十多次竞拍,最后以八点一亿的价格落槌。《山水十二条屏》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格为9.315亿元,是目前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除了《山水十二条屏》以外,齐老生前还留下了其他非常优秀的绘画作品,特别是齐老生前的最后几幅画,更是被称为"神来之笔"齐老先生晚年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意境和笔法都高于其早期和中期的作品,比如《风中牡丹》、《葫芦》、《墨葡萄》...... 很多人表示其实看不懂齐白石先生晚年的作品,不明白看起来很简单就连孩子都能画的画,为何成了大师之作。其实,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齐白石老先生的作品笔墨不仅是随性挥洒,还有自由,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的高峰。 这样的高度,不是小孩子无意识的童真可以追得上的。表面上看好像很容易模仿,但是和小孩子的自由比起来,大师们是成熟世故后一眼看到本质的精明,是脱离框架以后内心的彻底自由,两者的心态完全不同。 《风中牡丹》深深映照齐老灵魂深处的真实追求1957年,齐老的身体极其衰弱,已经明显不如从前,不过,作画的精力仍然和以前一样充沛。1957年5月15日,齐老先生任职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五月到六月份期间,齐老先生完成了他在世的最后一幅画作《风中牡丹》,被称为齐白石绝笔。 整幅画的中心是一朵风中盛开的牡丹,牡丹只有一朵,主色调为洋红色,十分美艳绝伦。花下成半包围簇拥着繁茂的叶子,齐老以墨画叶,十分随心所欲。整幅画极富立体及层次感,画风为齐老晚年风格,配以左侧题款。 《风中牡丹》中的牡丹似花非花,风好像是从画外吹来的一样,花叶如同水中波浪一样舞动着,从左到右的笔势似乎夹杂着从左到右的瑟瑟风声。 整幅画充满灿烂而又浓郁的生命力,体现着一种无比的豁达和完全自由的生命境界。整幅画和齐老先生的其他代表作风格气韵大有不同,然而却深深映照齐老灵魂深处的真实追求。人书俱老,然而臻至化境。 齐老先生的《风中牡丹》被大多数人称为他的绝笔,不过,也有美术史家王鲁湘认为齐白石老先生的绝笔画不应当是《风中牡丹》,而应该为《葫芦》。据说,齐老一天早晨起床以后,就独自从卧室踉踉跄跄走出来,也没有吵醒其他人,独自走进画室,撸起袖子画下了这幅画。 齐老的《葫芦》是神来之笔画家李可染曾经回忆当时齐老先生的状态其实已经到了分不清字要怎么写的地步,因此《葫芦》应当是齐老先生靠着感觉去画的。体力和脑力都没办法很好地调配,但是齐白石还是坚持画完整幅作品。 可以说,齐老的《葫芦》是神来之笔,不是笔在走,而是笔墨中的精气神,一种纯粹而又在自在自然的状态下才能释放出来的精气神。 不过,《葫芦》上面其实有很多错误。因为记忆已经出错,齐白石老先生在写"九"的时候已经忘了怎么写了,写到"岁"的时候还直接写错了。 最初是用黄墨画葫芦,每一笔无论是大小,还是前后上下位置都正确无误,而到了画叶子的时候就出错了,最后干脆也将叶子画成葫芦。画藤蔓的时候也出错了,干脆也都画成葫芦。大葫芦留白的地方也被添了两笔墨水,就像是葫芦穿了个大洞一样。 然而,尽管如此,齐老先生的《葫芦》依旧别有一番风韵。虽说是齐老不小心画错才生出了像葫芦的藤蔓,但是仔细看看这藤蔓,像极了经历过风吹雨打后形成了弯曲的葫芦,更沧桑也更成熟。 《葫芦》目前被齐老的弟子张仃收藏,齐白石老先生去世以后,《葫芦》曾经在齐老的的遗品展览上展览过,并且被很多人确定为齐白石老先生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之后这幅画就被张仃私藏在家中。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老先生在北京逝世,同年九月二十二,在嘉兴寺中举行公祭,总理等多位领导都参加了公祭。 齐白石老先生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黄苗子、李可染和邹佩珠夫妇等人都要相约到张仃家中看《葫芦》。张仃每次都沏上一杯清茶,十分恭敬地将《葫芦》从画室取出以后挂在墙上。 每当这个时候,大伙儿都会啧啧连声,痴狂一阵。邹佩珠先生甚至曾经说过自己日子长了没看《葫芦》,就像得了病一样难受。 关于《风中牡丹》和《葫芦》究竟哪一幅作品是齐白石老先生的绝笔之作有很多说法。 对于齐白石老先生的家人回忆,因为齐老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那段期间特别喜欢牡丹也非常爱画牡丹,常常一个人颤颤巍巍走到书桌前蘸上红色笔墨,提笔作画,家人们常常能发现齐老在纸上用红色笔墨画了牡丹图。所以,齐老的家人们把《风中牡丹》当作齐白石老先生的最后一副画作。 齐老去世的时候是九十七岁,而《葫芦》上面的题款是"九十八岁",比《风中牡丹》的题款多了一岁。不过,也有人说《葫芦》更像齐老先生的绝笔。因为无论是力度把握还是《葫芦》的题款的笔误,都证明了作画期间齐老的状态已经到了精力竭尽的时候了,因此《葫芦》更像是齐白石晚年的最后一幅作品,且后世皆称这幅作品为神作。 齐老先生生前的最后几幅画,意味深远。1945年,中国正处于刚刚成立、脱离了战乱、开始走向和平和重建。 然而,由于刚刚抗战结束,全国上下的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1945年10月,齐老分别在南京、上海开设画展,一共卖出两百多张画作。不过,齐老当时带回的几捆"法币"如同废纸,连十袋面粉都买不到。 尽管如此,晚年的齐白石老先生依旧坚持作画。当时的齐老先生早已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欢迎和爱戴,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社会其他人士,都对齐老先生十分崇拜。齐老晚年的腿脚不便,不过,齐老为了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依旧每天坚持画上几笔,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上一篇:齐白石先生不是一开始就大写意的··· 下一篇:活灵活现,神形兼备~ 齐白石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