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标谈名画之《雨耕》与齐白石的农趣画 |
时间:2016-09-04 10:07:01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就在最后一片雪花融化的刹那间,春已悄然来到了江南。当沉睡的草木开始苏醒,春便迈着轻盈,欢快的脚步向人们走来。一阵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给冰封的一切换上了期待已久的春装。大地万物,以及渴望春天的人们,也开始感到了春风的温柔。春天来了,春雨也应和着时节飘然而至,春雨,落在脚下的松软泥土中,经过浸润的泥土便散发出生长的气息,弥漫着水乡的味道,扩散在江南的空气里,《雨耕》将要上演。 让目光在《雨耕》里穿透,一位老农正在烟雨中驱牛耕田,他双手按住犁耙,左手还伸出一节竹枝,身体前倾,似乎踉跄,但却走得非常平稳,显示了一种力的构图。健壮的水牛并不需要鞭打,它一边悠闲地反刍着草料,一边轻松地拉着犁,时不时抬起头来,对着前方长哞一声,这声在空谷里回响,平添了几分寂寥与宁静。大块大块的土坷垃浪花一般翻卷上来,滚到一边,遗下深深的犁沟,泥土的清新的芳香便弥漫开来。农人的赤脚踩着犁沟前进,半湿的土地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在他身后的远方,山在烟雨中缥缈隐现,断木搭成的独桥连接了两方河岸的土石,林木依旧葱郁。齐老在整幅作品中用笔豪放简逸,构图虚实结合,以白代黑,只画了穿蓑衣戴斗笠的农夫,对于雨景不着一笔,但却给人大雨倾盆之感。设色淡雅,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齐白石 《雨耕》 关爱自然、讴歌和平是齐白石艺术的旨趣,也是值得充分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出身贫苦农家的齐白石,与大自然的山水草木、自由生息的花鸟鱼虫有着十分密切的精神联系。在中国“天人合一”自然观的陶冶下,这种联系已变成挚爱之情潜入灵魂深处,为他的作品注入了可以引发心灵悸动的赤子之心。 常称齐白石画的一个特色是有“蔬笋气”,也即具有劳动和乡土气息。他笔下的南瓜、萝卜、蘑菇、棚架以及柴耙、耕牛等,无不浸润了他作为一个农家子弟的感情,是他精神的对象化,特别是他画的牛更能给人启发。观此幅《雨耕图》,开始没注意牛的造型,只是觉得牛背用墨重了一点,仔细一看,原来牛背上盖着一件遮雨用的蓑衣,并用两条绳索系于牛腹之下,足见农夫爱牛情深。由此不禁感慨,在中国画家中,或许也只有白石老人才深切理解了农人和耕牛的关系,一般附庸风雅、吟风弄月者是断然画不出来的。 呢喃的燕子,噙着春的信息飞回了久违的故乡。伴着乍暖还寒的春风,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吮吸着飞扬在天空中的尘埃,滋润着干渴的土壤。一夜之间,嫩嫩的草小心翼翼地探出了头,睁大眼睛探视着外面的世界;鹅黄色的柳叶尖儿羞羞答答向人们转达春的问候。春雨还在下,春耕的人们在土地又开始了它一年的新希望。 在江南的土地上,畜犁前行,人随其后,新翻的黑土垄便像波峰浪涌般蔓延开去,很快淹没了整片的土地。在春耕繁忙的季节,农夫一边唱山歌,一边播撒种子,忙碌的身影与春雨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写意画,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蔡丽双在七绝《春耕》中就有“犁铧一曲情深处,忙里春耕绿韵稠”的诗句,更是环环相扣地创造出了春耕雨耕的一种深邃意象。 江南的春日总会伴随着春雨,河里的水也逐渐地涨起来,乍暖还寒的阳春三月,其实河水还是有些冰凉,可是,播种时节已经来临,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田地犁好,然后等待秧苗长成了就开始插秧。几亩水田,几头水牛,每当把一片田地耙好后,从头到脚,一定是泥泞不堪,泡在河里洗半天都还不干净。春水一涨,时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得出动,懈怠不得,直到了四五月份,种完了水稻之后,农民们才会稍稍松一口气。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春雨倾盆,使得高处的田地里也积满了雨水,农夫在半夜时分就披上蓑衣去耕田,等到农夫与水牛双双都累得精疲力竭了,而此时东方的天空依然还是黑沉沉的。齐白石先生也正是依靠着这样一种精神,站在了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家的前列。 耕耘,在春风里;耕耘,在春光里;耕耘,在这辛勤挥洒的春雨里。
上一篇:艺术大师齐白石是如何卖画的 下一篇:组图:齐白石教你学画画&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