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篆刻之美 |
时间:2016-09-21 08:05:49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齐白石篆刻 老照片 齐白石的篆刻是以其自身独特的篆书风貌结合长期的艺术实践,将多种刀法冶为一炉的单刀系统,再加上大开大合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章法,营造出具有极端自我意识的印风。和所有杰出的篆刻家一样,齐白石篆刻也有一个不断吸纳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他在《白石印草》中记述初始刻印的时间是“始于二十岁以前”,但基本上已无作品验证。
黎松庵是齐白石的诗友,是齐氏刻印真正的启蒙者。回顾齐白石一生,赵之谦对他影响很大,一生服膺。1938年,他在周铁衡《〈半聋楼印草〉序》中题写:“刻印者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刻法,从来惟有赵撝叔(之谦)一人。”齐白石摹仿赵之谦,时间跨度将近二十年。齐白石努力摆脱摹仿,自行创造,是年近六十才开始的。 1921年齐白石在题陈曼生印拓时写道:“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常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佩。”这段话可看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宣言。 齐白石印章篆法源于他的篆书创作,在取法上以《天发神谶碑》和《祀三山公碑》等碑体形态为主,所实践的仍然是“以书入印”的理念。齐白石治印未曾在《说文》和小学方面多下功夫,更未上溯三代金文,所以有时印文常不合于“六书”,多以自身独特的篆书入印。 除此而外,不时还有以小篆之外其他类型篆书入印的探索,甚至以楷书、隶书、行书等其他书体以及存在极少数用俗字、僻字入印的情况,当时一方面受《康熙字典》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齐白石篆刻中自然、天真的民间文化气息。齐白石篆刻章法经营展现了过人的才情,将邓石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创作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齐白石虽重章法,却不轻视字法,他曾对学生罗祥止说过:“从前我同陈师曾论印,谈得最投机,我们两人的见解完全相同,一句话概括,‘初学刻印,应该先讲篆法,次讲章法,再次讲刀法。篆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准确,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品格仍是算不得高的。’”他的经典之作往往是刀法、字法、章法、笔法的完美结合,诸长合用而不偏废,自有常人难及之处。齐白石立足汉将军印,结合明清印人的一些单刀尝试,发展成为独立完备的单刀系统。单刀法应用并非肇始齐氏,但在齐氏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齐氏能融会百家,强化刀法的抒情作用,改变汉将军印运刀变化少的不足,因为冲刻本身的关系,笔画常一边光一边毛,极似毛笔书写的艺术效果,并且因力度不同,线条存在轻重、缓急和方圆变化,有很强的对比效应,变化丰富。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1)印文共八字,按照“三二三”章法来安排,各得其所,留红自然天成,被分割的空间块面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运刀方向欹侧变化,线条上有轻重、粗细和光毛多种变化,如“长”字四横各有不同,“沙”、“湘”和“潭”三字皆有三点水旁,因用刀轻重以及疏密关系不同,形成有意无意的变化。全印满目纵横排列的线条,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正或斜,或疏或密,显示出节律美。作品酣畅淋漓、纵横挥洒,由此可以感受白石老人刀笔纵横的风姿。在另一些印章中,则又让人感到运刀轻柔至极,心细如发,“古我氏”(图2)走刀灵动轻细,虽以轻刀刻就,仍有细微变化,和前面的巨印大刀阔斧、迅猛豪放形成强烈对比。 “人长寿”(图3)是齐白石的常用印,也是经典代表作。从总体上看,字形仍然以平正面目出现,所谓的“险”,只是平中见奇,并非刻意而为。通观全印,“寿”字笔画多,单独占一列,上密下疏,“人”字笔画少,留空多,上方横画打破平正而成欹侧之势,使全印生色,“长”字上方密集,下方留空,章法上大疏大密,线条粗细自然,极具书写意趣。“长”字最上方一横,笔画字形粘连处,如同笔墨书写效果,“寿”字线条横画尤其多,观其大略,横画十几条各不相同,层层排叠,粗细有别,极尽变化,此起彼伏,波澜横生,使人必欲仔细品味而后快。除“寿”字头上三竖笔以外,其他竖线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寿”字长竖直插到底,支撑全局,弯而不断,有顶天立地之势,显示出坚韧的美。为了打破边框直线条的僵直感,“人、长”二字竖线也力避垂直,这些粗细、长短、正斜、宽窄、疏密的线条和空间在互相对立排斥中实现统一,险绝之中复归平整。“寿”字线条处理许多是向线用刀,含蓄敛致,精神饱满;边栏则粗细自然,各不相同,如“寿”字左边略细于右边栏,因字形本身分量重;“人”字字形呈方折状,边栏则处理成圆转,方圆兼施,变化中有对比;“长”字边栏转角处笔画粘连见残破,各具其美。 “天涯亭过客”(图4)章法安排最见别出心裁之处。印面中每个字形皆有白底,“天”字中四竖打破均衡分布,“涯”字左密右疏,三点水以三直线代之,改变局部疏密关系,与“亭”字下方留白,“过”字走之底下方留空,皆“计白当黑”之真谛。“天、客”两字有笔画紧靠边栏而相互粘连的情况,“客”字独立成行,留出大块空白,这种大胆的空白手法,非精于此道者难以有此等魄力。使全印平添空灵宽阔的意境,内蕴更加丰富充实,留下想象的空间。并且“天”、“客”两字皆有斜笔,形成左右对称格局。“过”字走之底部接印边,上部与“客”字相连,有倾而不倒之感,这些特殊手法,皆是齐派印章的特点。
“以农器谱传吾子孙”(图5)和“鲁班门下”内容一样,表明齐白石没有“诗书传家远”的思想,而是质朴的农民意识,这一意识,正是齐白石艺术思想的灵魂。通观印面,用边栏分成九格。估计他是先刻边栏辅助线而后刻印文的,分格不均匀,极为随意,“子孙”二字穿过界格,既破其正,又增添奇趣,“传”字亦穿过分隔线,破栏而出,其余各字皆有留红呼应,其方篆特色一览无余,疏处益疏,密处更密。除“子孙”两字刀法稍有露锋外,其余皆以中锋为主,用刀较为含蓄。 再看几方印面较小的印章。“寿彭”(图6)全印左边大块留红,“彭”字三撇画同向排列组合,呼应“寿”字上方分布的几笔横画,构成“有意味的形式”。 “艺庐”(图7)全印上密集而下方留空,最大的特色是全印分格特多,形成网状结构,临摹时要注意笔画粘连的自然衔接。在白文印中,冲刀酣畅淋漓,朱白对比较之朱文印来说更为强烈,如“鸿隽”(图8)下方大块留红,使全印显得稳重,单刀极富锐利之气。齐白石以意行刀,冲刀崩落,刀痕爆破壮观,在留红方面,更有出人意料之处。 “乙亥”印(图9)留红更为大胆,“乙”字尽量向印章中心挤压,右半部分大面积留红,与“亥”字下方留红相呼应,凸显匠心,同样异彩纷呈。 综合来看,齐白石印风多以汉印格局为皈依,未深入古玺,是其不足之所在,也恰恰是他印风构成的主要风格特征。齐白石的艺术经历充满了不平凡,有一个艰苦的淬炼过程,他一生未入高等学府深造,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著和虔诚,最终从一个木匠成为“人民艺术家”,为后学者留下诸多有益的启示。
上一篇:齐白石的《朱砂红竹》 下一篇:体物精微 纯然独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