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见过齐白石先生的画作的人有很多,但看过他画稿的却并不多见,今天就有请齐白石的再传弟子--汤发周先生带领我们成体系地看过他批量的画稿,刚我们看到上面重复修正的痕迹与具体的注释,刚才知道他背面的功夫之深,明白人间并无真实的捷径。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快随我们一起去具体去看看白石老人的真真切切的画稿吧!
齐白石 《一粒丹砂》局部
齐白石再传弟子--汤发周先生说:齐白石的画也绝不只大部分人心目中“三笔一个小鸡,五笔一朵荷花”的简单形象。在他数年来的遗稿中,就可以看到“一千笔,一万笔”的对前人的画稿的精巧细致地摹写,也记录着他自己从生活里所获得的形象。
我们在白石的画稿发现总有一些详细的注明,比如一只鸟的不同位置应该如何设色,一个小人的腿可以短两寸,一朵花应该画几瓣。日日挥刀,集点成线,集线成空间,一个自己的世界也就日渐完善,不可为外部所摧灭。
在一些轮廓的边缘上他还注有很多这一类用笔方法的字样:笔墩向这边,笔尖向这边,顺笔,尖笔向这边横扫来,等等。
齐白石在他的写生画稿中注明修改的文字更是很多,如鹰的“后腿应长三分”,爪上“横纹极密”……鹤的“头宜稍长”、“足不宜再长”、“黑毛此处宜推下五寸许”等等。
齐白石的绘画理论大概最被人熟知的是他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美学原则。
意思是说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的画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然而这“神似”却并不只是简单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对艺术的感知与把握,是学习古人,自己琢磨历练后的坦然与熟练,更令人惊讶的是齐白石对待形象极为严肃的态度,那是许多人不能想象的。在他的乙丑(六十三岁)白石诗歌中的杂记里就曾写着: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古与可以竹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画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见,形似未真,何能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
在齐白石所存的散稿中还夹杂着许多从画报上剪下的图片,除了金冬心、八大山人以及时人的画之外,还有各种动物的照片,有葫芦和藤萝的照片,也有类似月份牌画片的百禽图之类。说明白石老人不拒绝从任何东西吸取参考,来补充自己的直接观察。
当然,白石老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形似”,他追求的更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追求的是创造。他说
“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二者余尝笑昔人。来者有欲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下面,奉上齐白石的花鸟、人物、山水几类珍贵画稿!
齐白石画稿之“人物” ▼
齐白石画稿之“山水” ▼
看到这里,我们想到齐白石从前说过这么一句话,“人间事,贵爽快。”但好像“世人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咱们只看见了齐白石大写意的爽快挥洒,却不见他在背面每日五百次的挥刀操练,日日磨炼与精进,才有那爽快的一下。正如下图,“尽了力子烧炼,方成一粒丹砂”,老道理中总有大智慧。
注:以上稿件均有齐白石书画社展览馆提供
2016年6月7日
上一篇:齐白石传人--汤发周告诉你:切···
下一篇:齐白石传人书画社社长--汤发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