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门下、齐良芷弟子-汤发周趣说:“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评 |
时间:2017-12-27 07:33:56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白石门下、齐良芷弟子-汤发周趣说:“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评文/少白公子 画家简介: 汤发周年少时曾叩拜齐白石最疼爱的小女儿、著名国画家齐良芷女士为师。齐良芷女士亲授汤发周国画、篆刻、书法、为其起笔名子海,号少白,并赠“白石山堂”墨宝一帧和“白石传人”“少白”,印章各一枚。亲得画坛巨匠家传真谛,后在齐良迟、郭秀仪、齐秉正、王砚方等众多齐派大师的指点下,画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其笔下百态千姿的墨虾,活灵活现,趣味盎然。他擅长画鱼、螃蟹、寿桃、蝴蝶、蜻蜓、蝉、小鸡。吸众家之长,将大写意花鸟与工笔虫鸟草有机融汇。并将白石老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传神”的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先生他喜读书史,略晓古今之事,颇舒已怀,日三省而知不足。现为中国齐白石纪念馆特邀画师,齐白石美术馆终生签约艺术家,上海齐白石研究会会长,上海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白石艺术基金投资人,齐白石品牌联盟秘书长,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首席战略官,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少林禅拳书画院副院长,风水周易研修院特邀画师,齐白石传人书画社社长,河南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办人,华中地区河南区域齐派创新绘画艺术培训基地总监,中国建设报河南记者站记者,华中地区齐派书画展销基地总负责人,专门研究“齐派”技法近十年,其中以“画虾“造诣最深,先生笔下的“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为此,齐良芷女士特为他的作品制定润格和作品集作序。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执行策展人 展览主题和前言 2017年8月25日,“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展期持续至11月19日。作为北京画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览之一,此次展览在办展模式、策展理念、展陈设计、学术研讨、公教宣传等方面均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 一、馆际借展 合作办展——展览模式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是由北京画院联合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四家文博单位联合主办,由北京画院美术馆、北京画院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承办。展览将明清时期不同题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人物画代表作汇聚一堂,共计62件(套)。 展览现场 承办本次展览的北京画院“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其工作重心在于对传统经典书画创作规律的研究与展示上。自2015年始,正式启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项目,每年推出一个古代书画展览,同期出版展览图录,汇编研究论文。2015年,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展”。2016年,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多家文博单位联合举办“我来添尔一峰青——傅山书画精品展”。本次“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作为北京画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览之一,是第三次与博物馆联合办展。馆际之间的借展,可最大程度的集中与主题相关的展品,使展览呈现出更丰富的面向。可以说,利用各大博物馆的藏品资源,与北京画院的研究力量优势互补,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书画的独特魅力,这亦是对展览模式的一种新探讨。 二、学术先行 古意今情——策展理念 作为北京画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览之一,“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的最大特色便是重视研究,学术先行。主张以问题意识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带动展览呈现,并且力争对当下具有借鉴意义。本次展览即是针对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笔墨特性与情境表达二者关系这一问题展开的。那么,为何要选取明清人物画作为展览主题?又为何集中探讨人物画中“情”与“境”的表达呢? 当我们站在当下回看中国传统人物画,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存在着根本差别。一方面,中国人物画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画法体系,强调以线造型,以皴染表现层次结构;另一方面,中国人物画主张以简约纯粹的人物形象表现画中意趣,主张体现画中人与画中景的呼应融合。以此反观当下强调以素描体系为中心的人物画坛,中国传统人物画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是否需要保持?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能从古人那里学到什么?明清画手笔下的众生诸相,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启发和借鉴?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正是以回望古人、寻根溯源的方式,探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规律与艺术特色。希望透过展览中的诸多精彩的明清人物画作,使观众能够吸取传统书画所蕴含的艺术养分,充分体味古代文人的清逸追求与精神态度,感悟人与景、情与境的交融。 自画像 华喦 清雍正 46岁作 纵130.5厘米 横50.7厘米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自2016年动议后,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进行广泛了解与深入研究之后,经过不断碰撞与调整,最终确定“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这一主题。“笔砚写成七尺躯”展名化用自本次展览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华喦《自画像》上的题诗——“起坐捉笔砚,写我躯七尺”。展陈单元按照人物身份、性别及画题,设置为四个板块:性耽贪玩泉与石——雅事;笔端刷却世间尘——写真;画中红袖今安在——蛾眉;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释。 “雅事”版块,展示的是明清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与审美品位。在画中,他们或饮酒赋诗,访友雅集;或吹箫抚琴、品砚赏石;或远游登高、听泉观溪。人物形象与风物景致融合呼应,呈现出文士独有的情调与境界。“写真”版块主要收入不设画面背景、重视写实特征的肖像画作品。这些画作多由民间画师所绘,注重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蛾眉”版块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针对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女性形象绘画展览的空白,第一次将明清二代以女性形象为描绘主题的人物画作集中呈现。观众可从中了解明清女子的闺中生活,领略其非凡才情。“道释”版块则收入明清二代的宗教人物画作。 三、小中见大 一叶知秋——陈设巧思 做精致的专题展,以学术吸引人,是“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理念,同时亦是北京画院美术馆作为场馆面积较小的美术馆的办展特色。本次展览不同于博物馆梳理艺术史大线索的展示方式,采用有趣味的讲故事的方式,抓取画史中的灵光一现,小中见大,透析明清人物画的艺术特色。这样的细节巧思不仅体现在展览主题与单元设置中,还在具体展品选择上隐藏着草蛇灰线。 吟梅图 轴 陈洪绶 明 1649年 纵125厘米 横58厘米 绢本 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展览不仅汇集了吴伟、张路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文徵明、唐寅、仇英、谢时臣等人为代表的吴派人物画,还将晚明陈洪绶变形主义人物画、清中期禹之鼎的文士写真肖像等明清人物代表性画作汇集一堂,其中不少作品皆为首次展出。 在“蛾眉”版块,除展示明清二代仕女画之外,还特别搜罗表现历史上真实女性形象的画作,尤为难得的是将晚明清初金陵名妓“秦淮八艳”中的四位——柳如是、寇湄、董小宛、顾眉——汇集一处。 在“写真”版块中,上海博物馆藏赵澄所绘《张林宗像》是首次面向观众展出,使人更加了解这位周亮工的恩师、明清易代之际著名的忠贞之士的仪容与生平。更出乎意料的是,因画寻访到张家后人。张林宗九世孙、十世孙闻讯特地从外地赶来,膜拜先祖画像,可谓翰墨因缘。 王锡爵、王鼎爵、王衡、王时敏四人像之一 清 纵27.4厘米 横28.5厘米 纸本 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太仓王氏家族作为世代豪门,从明代首辅王锡爵起,其子王衡、其孙王时敏、其曾孙王掞、五世孙王原祁,均为朝廷一品大员。王时敏、王原祁更因作为清代“娄东派”书画大家,尤为艺术史学者所熟知。本次展览通过清代佚名画家所绘 《太仓王氏像》、清代禹之鼎与王翚合绘《听泉图》、清代禹之鼎所绘 《王原祁像》等多幅展品,将王氏一门五代肖像全部呈现给观众。 配合精致办展的理念,整个展览的展陈设计也希望能够通过画中“人”与“景”的呼应,来展现明清时期人物画中独有的“情”与“境”。 走入外观简约现代的北京画院美术馆,古画所散发出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冲突形成了奇妙的穿越感。为了营造情境相生的观展空间,设计师串联展线与版块来造景,由“门”入“亭”再进“院”,再从“室”透过“窗”去观“景”。以这样的次序引人入境,可使观众更好地与画作共情。深红与暗金的展览主色设定,犹如浓重深秋,既含相思之情,又有闲雅之逸,使观众情绪沉浸其中,缩小古今文化的距离感。 展览主题墙 取自“走马灯”元素的主题墙,似灯似亭。亭取“停”意,于风景处设亭观景,观景人亦被人观。宫灯亮起,世情百态,众生诸相,变换多姿,恰如明清人物图景之缩影。四层展墙中的花窗格栅中有一娴静女子正于花树下横笛而吹,有一蝴蝶翩翩飞来(动态投影),配合着展厅播放的幽旷之音,一动一静,殊为合宜,为古画增添了音韵与灵动。精心构思的展陈布置,使观众在展厅中移步观画时,可谓一处一景,一景一情,以人述事,以事造境。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赞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齐白石真迹展暨齐派国画传世真迹品鉴会正在进行中。。。详见:齐白石传人书画网www.qibaishichuanren.com,欢迎品鉴收藏。。。 上一篇:齐白石传人-汤发周揭秘:齐白石··· 下一篇:齐白石再传弟子、齐良芷弟子-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