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胡絜青夫妇收藏齐白石的画 我家藏画故事系列之一: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舒 乙 齐白石老人一生最有名的画要数《蛙声十里出山泉》,自一九五一年问世以来,此画属于老舍家已过去了整整六十二年。今年,经过四位子女的一致同意,决定拿出来献给国家,让它成为公众的财产,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此决定一出,不少人都认为,存放地点的地位有点“小”,应该给国家博物馆或是中国美术馆。其实,说来话长,这里面有许多故事。 核心是这幅画和文学有关。 一是求画人是老舍先生,画是因文学而生的;其二,画是命题画,是按古人诗家的名句的意思而成画的,是文学和美术的共同产儿。 老舍先生一生爱画,和许多大画家是好朋友。他自己一笔都不会画,除了偷偷在笔记本上画过小人、小草、小花,差不多是幼儿园水平,非常有童趣。一辈子没有画过什么画。他可是收藏了许多画作,还有扇面,后者居然还成了系列。他还写过不少美术评论,对不少画家评头论足过,说得头头是道,足见他对美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1951年 127.5cm×33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老舍先生一辈子喜欢齐白石老人的作品,早在一九三三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那时他才三十四岁,曾求在北平的许地山先生帮助向老人求过一张《雏鸡图》,是一张精品,也是老人的代表作,一直是老舍先生很珍爱的家宝。这一张仿佛是开头炮,引来了后续的一系列故事。1943年秋天夫人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逃出沦陷的北平,把《雏鸡图》和齐老人为答谢胡先生给齐家孩子们䃼过课而绘赠的《蝦蠏图》一并带到了重庆北培,哪知,却立刻引来了一堆谣言,说老舍先生有一箱子齐白石,发了横财。《新华日报》专门为此出面打抱不平,为老舍先生公开辟谣。老舍先生自己不慌不忙,写了一篇《假如我有一箱子齐白石》的小文,借机把那些在大后方发国难财的家伙挖苦了一顿。直到1949年以后,老舍先生和齐老人在北京亲自见面之后,他们的艺术交往逐步走向了高潮,奇迹般地成就了一批齐白石晚年好作品的问世,留下了可称作千古传奇的趣闻,从而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一笔重彩。 老舍命题求齐白石画信函 1951年,老舍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句,向齐老人求画。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画作,裱出来之后,挂在寓中客厅西墙上,滿壁生辉。老舍先生受了鼓舞,这回找了四句表现难度更高的诗句再度向老人求画,其中最难的就是查初白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和赵秋谷的《凄迷灯火更宜秋》这两句。查初白是清康熙时期的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诗万首,被誉为白居易、陆游之后的“那一人”。老舍先生选中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也确实是一个妙招。 齐老人得信之后,超水平地创作了两幅杰作,其中对《蛙声十里出山泉》,他用重墨在纸的两侧画了一个山涧,急湍的山泉在山涧中流淌,水中游曳着六只小蝌斗,上方用石青点了两个青青的远山头,青蛙妈妈在那里呢,她的声音传出了十里之遥,到了山涧的这头。画作完成之后,在老舍先生客厅挂出之后,消息立刻传向四方,轰动一时,成为中国文坛画坛一桩大事。这大致是一九五一年秋天的事。当时流传的说法是,老人得到命题后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灵感,提笔完成了有奇妙构思的绝品。当朋友们询问时,老舍先生自己也这么说,总是对老人的聪明才气和创作水准倍加赞赏,称他不愧是世界级的美术大师,九十一岁啊! 这张画后来常常挂在老舍客厅西墙上,许多文艺界的朋友都欣赏过。有关它的故事上了小学教课书,上了齐老人的几种传记。此画还正式出版了国家邮票。后来,为了安全起见,根据胡絜青先生的建议,暂时交给我任职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锁在该馆库房的大保险框里。 2011年,北京文史研究馆的《北京文史》杂志改版,它的一位策划人杨良志先生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长长的回忆文章给他,题目叫《齐白石和老舍、胡絜青》。哪知道,文章发表时,竟然同时刊登了老舍先生当年求画的原信,信下面注明是“北京画院供稿”。这封信披露了一段惊人的史料,大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意料,原来老舍先生在求画的同时,居然主动提供了绘画的构思,其中关于怎么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先生用红毛笔写到:“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这封信像一颗炸弹,立刻轰动了整个美术界。原来,这幅杰作,真的是两位巨人用接力赛的方式取得的成果:老舍先生出题,出构思,定基调;齐老人继而完成美术构图和实现艺术创作。而且,老舍先生对谁也没有提过这封信的内容,反衬了他人格的自谦,平凡而自然,以及那个时期文人之间友谊的真诚和无间。 一句话,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丰富想像力的辉煌结晶。而且,这种按诗意作画的绘画方式也就成了中国画里特有的 种创作门道,由于构思巧妙,意境绝佳,所产生的作品绝对是原创孤品,非常罕见,几乎件件都可能成为上上品,开启了一片美术新天地,为中国画常常复制自己找到了一条背律。 于是,这个故事本身成了诗。 我家藏画故事系列之二:齐白石《凄迷灯火更宜秋》 舒 乙 可以和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处于并列地位的是他的《凄迷灯火更宜秋》,“并列”这个词很恰当,它们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不论从出世,还是在艺术地位上,都相仿,亦属于齐老人的顶尖的代表作。 在老舍先生给齐老人出题的第二组诗句里,从顺序上,《凄迷灯火更宜秋》排在第三位,诗作者叫赵秋谷。 赵秋谷这个名字起得很漂亮,“秋谷”一下子就能给人带来许多遐想。恰好,其诗句“凄迷灯火更宜秋”里也有个关键词“秋”字。是巧合,但这个巧合偏偏很有份量,仿佛揭示赵秋谷这个人是专为秋而生的。其实他是山东益都人,诞生在一个叫秋谷的地方,是康熙晚期的进士,做过翰林,是曹寅、洪升的好友,但好景不长,他成了“长生殿事件”的受害者,被革职,是一位长期受压抑的诗人,常常借歌筳红粉抒发自己的忧郁之情,是清早期的著名诗人。他和王漁洋等人都是老舍先生特别喜欢的清代诗家。老舍先生在给齐老人求画的信中,特别点道,这些诗句的基调是“冷隽”。 齐白石 《凄迷灯火更宜秋》1951年 136cm×33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齐白石 《凄迷灯火更宜秋》1951年 136cm×33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齐老人在《凄迷灯火更宜秋》的题款中特别提到“冷隽”二字,他的题字是: “凄迷灯火更宜秋 赵秋谷句 老舍兄台爱此情调冷隽之作 倩白石画 亦喜为之 辛卯白石九十一矣 同客京华”。 这段短语,有四层意思 :第一.赵秋谷的诗句的基调是冷隽;第二.老舍先生喜欢冷隽风格;第三.齐白石老人自己也喜欢画冷隽情调的画;第四.舒、齐二人有同好,对了口味,这个口味就是冷隽。 老舍先生在求画信中也为这幅画构思了构图: “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 齐老人按照这个构思出色地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幅长长的立幅,上方偏左,两笔重墨勾了一扇窗,窗下窗右全是白的,不着一墨一色,意谓着那是白墙,窗内台上摆着一盏油灯,灯是土的、古的、点灯草芯的那种,红红的小火苗被窗外的微风斜斜地吹歪,灯的上方有一柄秋天的落叶被风吹进屋来,秋叶呈朱红色,是分三岔的类似桐树的那种叶子。整幅画面就这么简单。 妙就妙在齐老人完成的构图,是一种完完全全和西洋画截然不同的构图,这就是中国画,大量留白,留给观者以巨大的想像空间;而这一幅偏偏把这个特点发挥到了级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因为留白处占画面三分之二以上。 齐老人创造了中国画意境美的一个典型。 他在窗的右侧,由上到下,题了一行字,占滿了画幅的最右侧的边线。然后在左侧,也靠着左边线,在窗的下方,钤了三方印章,印有方有长方,印的尺寸由中到大,彼此有相当距离,占滿了左边线。右是字,左是印,两边匀称了,字和印的中间完全是空白的,整体看来,却真美。 如此大胆,极为少见。 不能不钦佩齐老人的胆略,他有一个天才的永远出奇制胜的艺术大脑,他绝对是永葆青春勇于探索的高手,堪称奇才。《凄迷灯火更宜秋》是最好的证明。 这幅画也成了齐白石老人晚年的代表作,同样是原创,是精品,绝品、孤品,以构图绝奇而闻名天下。 齐白石 《墨兰》
齐白石 《墨兰》1951年 101.5cm×34.5cm 纸本水墨 题识:絜青女弟属画。九十一岁老人时与老舍同道客京华,相往还,佳日。白石。 钤印:齐白石、人长寿 齐白石 《雏鸡出笼图》 齐白石老人的《雏鸡出笼图》和舒济同庚,至今也有78岁了。每当张挂这张画的时候,老舍夫妇都不忘说这么一句:“这是生小济那年求来的”,仿佛是为庆祝小济降生而专门求来的一件礼物。 那时,老舍先生的好友许地山先生也已由英国归来,住在北京西城,离齐老人住的西城跨车胡同不远,而且和齐老人过往甚密。于是老舍先生写信求许地山先生代为向齐老人索画,当然要照章付费。画好后邮到济南,打开一看,哇,竟是一张精品。《雏鸡图》齐老人画过不止一张,但这一张却不同寻常,不论怎么看,都是一张杰作。画幅相当长,裱好之后矮一点的房子竟挂不下。画的右上角是一支鸡笼,笼的构图立体感很强。笼盖刚刚打开,一群小绒鸡飞奔而出,跳滿整个画面。笼内还剩一只,在打蔫,另一只则刚醒过来,张开小翅膀,飞着就出来了,为恐落了后;这一只因为距离较远,体型较小,完全合乎比例。其余的,十多只,体态各异,正的,侧的,右侧的,左侧的,朝前的,朝后的,有的耍单,有的三五成群,疏密错落有致,整个画面极为协调。此时,齐老人七十多岁,正是他变法之后的鼎盛期,画作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注重墨色的变化,又在体裁上努力出新,小鸡和蝦蠏成了他的拿手独创,和大白菜大萝卜一起都成了齐白石名片一样的标志物。这张《雏鸡图》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齐白石 《雏鸡出笼图》1933年 129cm×33.5cm 纸本水墨 老舍夫妇如获至宝,从此,这张画便跟随他们一生,由济南带到青岛,又到北平,又到重庆北碚,最后又回到北京。每年过年过节才拿出来悬挂几天,真是像对待家宝一样珍爱。
上一篇:齐白石为杨度绘制草虫册页
下一篇:沁园春韵——齐白石潇湘揽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