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画虫子的齐白石,童心未泯 |
时间:2016-03-02 15:04:00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
摘要: 在深圳,汤发周按中国传统仪式叩拜齐白石最疼爱的小女儿、著名国画家齐良芷女士为师。齐良芷女士亲授汤发周国画、篆刻、书法、为其起笔名子海,号少白,并赠“白石山堂”墨宝一帧和“白石传人”“少白”,印章各一枚。亲得画坛巨匠家传真谛,后在齐良迟、郭秀仪、齐秉正、王砚方等众多齐派大师的指点下,画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其笔下百态千姿的墨虾,活灵活现,趣味盎然。他擅长画鱼、螃蟹、寿桃、蝴蝶、蜻蜓、蝉、小鸡。吸众家之长,将大写意花鸟与工笔虫鸟草有机融汇。并将白石老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传神”的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草间偷活 十年之前,北京画院开始用十年时间,给齐白石办十个展览。第一个展览就是草虫展,叫做“草间偷活”。 在齐白石的草虫画和花鸟画中,经常出现这四个字。 中国历来本无公民,只有草民。若加上生逢乱世,更是命如草芥。齐白石经历了中国几十年的动荡和战争,他一定见过很多毁灭和死亡。 《白石诗草二集·自序》中就说了他在紫荆山下躲避战乱的情景: 越明年(1918年)戊午,民乱尤燥,四野烟氛,窜无出路。有戚人居紫荆山下,地甚僻,茅屋数间,幸与分居,同为偷活。……绿蚁苍蝇共食,野狐穴鼠为邻。如是一年,骨与枯柴同瘦,所有胜于枯柴者,尚多两目,惊怖四顾,目睛莹然而能动也。
偷活一年,瘦的和枯柴一样,与枯柴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两只眼睛,看四周的时候,总是带着惊恐。 1920年,他返回北京,在一方“阿芝”朱文印的边款上刻下这样几个字:“庚申四月,白石自制。时故乡再四兵灾,未知父母何处草间偷活,妻子仍旧紫荆下否?” 世道不好,我的亲人啊,你们还卑微的活着吗?活着就好啊。哪怕是偷活,哪怕如飘萍,也总会有一处寄萍堂来安放我的肉身。 《三体》中,吞食者星球称人类为“虫子”,齐白石说,是啊我就是虫子,让我偷偷的活下去。 释迦牟尼喝水前要用纱布过滤,因为“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 佛会爱惜每一只虫。
草间偷活 齐白石 镜芯 纸本 墨笔 40.5cm*20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泥土的生命力 中国历代都不乏擅画草虫的名家,工笔如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北宋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南宋佚名画家的《豆荚蜻蜓》等等等等。他们或擅工笔,或重写意,但是,在他们的笔下,草虫仅是花草的点缀而已。
豆荚蜻蜓 南宋 佚名 册页 绢本设色 27cm*23cm 无年款 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齐白石的画中,草虫虽与真虫大小无异,却成为真正的主角与视觉中心。 有一次,他看娄师白画螳螂,问他:“你数过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仔细看过螳螂臂上的大刺吗?”“螳螂捕食全靠两臂上的刺来钳住小虫,但是你这大刺画的不是地方,它不但不能捕虫,相反还会刺伤自己的小臂。” 他在《壬戌杂记》记述自己58岁前后画蟋蟀时说: 余尝见儿辈养虫,小者为蟋蟀。有善斗者,而无人使,终不见能;有未斗之先,张牙鼓翅,交口不敢再来者;有一味只能鸣者;有缘其一雌,一怒而斗者;有斗后触髭须即舍命而跳逃者。大者乃蟋蟀之类,非蟋蟀种族,既不善斗,又不能鸣,头面可憎。有生于庖厨之下者,终身饱食,不出庖厨之门,此大略也。若尽述,非丈二之纸不能毕。 他像观察孩子一样去观察蟋蟀的性格,有好斗勇武的,有虚张声势的,有只会乱叫的,有为了女娃打架的,还有胆小如鼠,碰一下触须就没命逃跑的…… 他一定不是五十多岁才观察到这些虫子的性格的。在他被称为阿芝的童年,在湖南湘潭那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迎着风奔跑在山间地头的小男孩,虫子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想起我小时候,也在家乡的山上抓蛐蛐逮蚂蚱,终日乱跑,毫无目的,毫无回报。但那些阳光、风、飞鸟和虫鸣,深深地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基因,让我现在大都市的生活中,也会偶尔停下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去捡一朵泡桐树的落花。 这些基因是泥土里的,是中国人说的地气儿。 所以你一定要看到齐白石笔下的地气儿,那种和泥土的联系,那种对一草一木一花一虫生命的完全尊重。 阿芝这个小男孩,一直住在齐白石心里。 现存齐白石最早的草虫作品 为胡沁园夫人所绘《花卉蟋蟀图》 齐白石 团扇 绢本设色 直径2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上一篇:吕立新:多看经典才能走近大师 下一篇:[史海钩沉]湖南文史拾遗&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