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文化事业推广部:姚经理15138948246
齐白石文化字画销售部:谷经理17621914697
邮箱:qibaishichuanren@163.com
网址:www.qibaishichuanre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齐白石资讯
大地赤子齐白石
时间:2016-04-19 10:40:04 来源:www.qibaishichuanren.com

摘要:

      在深圳,汤发周按中国传统仪式叩拜齐白石最疼爱的小女儿、著名国画家齐良芷女士为师。齐良芷女士亲授汤发周国画、篆刻、书法、为其起笔名子海,号少白,并赠“白石山堂”墨宝一帧和“白石传人”“少白”,印章各一枚。亲得画坛巨匠家传真谛,后在齐良迟、郭秀仪、齐秉正、王砚方等众多齐派大师的指点下,画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其笔下百态千姿的墨虾,活灵活现,趣味盎然。他擅长画鱼、螃蟹、寿桃、蝴蝶、蜻蜓、蝉、小鸡。吸众家之长,将大写意花鸟与工笔虫鸟草有机融汇。并将白石老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传神”的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正由于我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

    这是当代中国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老人1956年在荣膺国际和平奖授奖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今天,我们用心欣赏他的艺术,领略他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深深感到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地赤子。

    大地总是公平的,就是对齐白石这样优秀的儿子也不溺爱,相反以一种不可抗逆的方式让其降生并成长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仿佛有意让他接受生存难题的各种考验,努力向其提供跟自然万物学习的各种机会。于是,座落在湖南省湘潭县靠近五岳之一南岳衡山的那个名叫杏子坞的小山村,便成了齐白石40岁以前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一部“大书”。

    和许多贫苦农家的孩子一样,他较早尝到了生存的艰辛:8岁随外祖父读书,一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在家放牛砍柴,15岁学木匠,21岁开始在做雕花活之余学习绘画,26岁成为专门的画匠。他在70岁时曾写过一首《往事示儿辈》的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正是生活的课本,启悟他终生保持了劳动者的勤勉精神和真诚朴实的品质,并早早懂得了向生存本身、向自然万物、向大地学习这一艺术的真谛。

    “那时乡人请这些人(指一些名人)画画,往往要等一年半载,我没有学他们这一般文人的摆格,而是有求立办。”

   “他(指白石老人)常说:平生所作的诗,大部分是在出门坐车或枕上未睡着的时候作的。老人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作画,直到晚间九点左右才睡。每天除从事绘画创作外,还要亲自掌管柴米油盐,决不允许浪费一点。每值春夏之际,总要在院内空地上种植丝瓜和苋菜。有一次我帮助老人在院子里拔苋菜,把几根老点的丢在了一边,老人看见了,对我说,苋菜味最鲜,煮汤胜似吃鸡,像这样老的苋菜,不要把它丢掉,因为它还折得断,只要把皮撕掉,还可以吃。”

    “有人送给老人一床鸭绒被子,老人若有所感,指着他的木板床铺,并掀起了床单下面的一床旧蓝布褥子对我们说:‘我到现在还不敢睡藤屉床(就是软床屉),怕平时太舒服了,将来出门走路时会感觉吃苦。这条褥子是我早年的一肩行李,至今还舍不得丢掉它。’”

    从上述出自其一位弟子对老人住昔生活片断的回忆,我们看到,这位劳动者出身在艺术家的成功,不只是依靠他的天分,也依靠他那大地一般素朴、坚韧不拔的个性品格。早年困苦的生活磨砺了老人的性格品质,也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他是带着一座自己的山村上路的,这座山村早已渗入他的血管,成为他的生存信心和精神居所,这座山村、这片大地,也就注定成了齐白石这棵艺术参天大树的根与干,老人终其一生将因斯而欣、而荣、而硕、而壮,其超然大气卓然雄峙于艺术之林。

    大地曾是整个文化的精神家乡,更是源清流洁的艺术之泉,神奇、美丽、丰富的大地上曾孕育多少优秀的艺术作品,新石器时代彩陶画的鱼蛙纹、稻穗纹,《诗经》中的《国风》,就是从大地的怀抱踏歌而来。

    齐白石生于乡野,以一根牧鞭、一把斧头登上了漫漫人生的长途。可以说,在跨入艺术堂庑之前,他是作了充分的艺术修养准备的,但最宝贵的还是他那些得自于乡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这样,他就与历代的文人画家不同,与同时代的画家们也不同,差不多将全部的心力投入在对乡野、对自然万物的诚挚热烈的描画上,一旦打开心智之后,一册大地之书就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齐白石数十年如一日地笔耕墨耘,一生不知画了多少画。由于他在作品中注入了一种农民气质,一种孩子般的率直天真,一片对土地、家乡、亲族和祖国山河草木的拳拳深情,从而构成了与传统文人画超脱避世、冷逸静观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色,洋溢着健康、欢乐、诙谐、倔强、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让人们欣赏它都觉得有一种特别的熟稔感和亲切感。譬如他画梅、荷、桃、杏、梨、木芙蓉、海棠、菖蒲、篱豆、慈菇、丝瓜、草茉莉及各种蔬果,都联系着他中年以前的乡间生活。一朵花、一棵草、一棵柳、一条牛,均有一段往日难忘的生活、一大片充满感情的回忆、一种有声有色的人生境遇相伴随。白石老人的家乡杏子坞一带,塘连着塘,到处是荷花。种荷、栽藕、采剥莲子,是乡亲们劳动生活的重要内容。白石老人晚年喜画各种荷——晴荷、雨荷、枯荷、盛开的荷、莲蓬等等,与他青少年时代的家乡记忆无疑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牵系。

    白石老人的山水画和现实题材的人物画,也和他的乡土情结、大地情结、亲身经历分不开。他极少画层峦叠嶂,也不重复前人作品中山水形象,而喜画柳岸、江村、柏屋、竹舍,并题上“万竹林中屋数间,门前池鸭与人闲”,或“门对寒江水自流,门前犹系打鱼舟”之类诗句。这自然也出于家乡山水烙刻在他心中的印象,即湘潭一带的地理风光:多河泊水塘,多农家景象,和前人山水画中不食人间烟火、缺乏亲切感的景象迥异。而老人的写意人物画,许多亦取材于他自己的生活。如《得财图》,画一背筐拾柴的农村少年,题道:“豺狼满地,何处爬寻;四周野雾,一缕云阴。春来无落叶,秋过又空林。明日敷炊心足矣,朋侪犹道最贪淫。”说的是穷人家孩子把柴,也泛指艰险的人情世道,率直地表达了老人对不合理社会的观察与批判。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幼时有此亲身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以及他对贫困农民的深刻同情,才使他画出了这样的画,写出了这样的题识。将真挚的大地情怀、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转化为绘画与诗歌,在文人画语言系统和题材空间,近百年来当以齐白石闻见最丰富,描绘最真切,情感最炽热。只此一点,已使他成为空前的大师。

   “望白云家山难舍。”(白石印语)大概只有白石老人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每每面对案头的纸笔时,显现在脑际眼中的,总是自己那遥远而亲切的家乡吧。

    白石老人是农民的儿子,他虽然有着很高的文化造诣和艺术修养,但纯朴直倔的农民意识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如他在对待官家的态度上,就分明有着农民意识的潜在影响。

   事实上,齐白石一生中,也并不是没有得到过官家的帮助,好几个关键时刻,还多亏了官家帮助始得柳暗花明。如对他艺术水平提升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五出五归”,倘若没有几个官家朋友的鼎力相助,依当时他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是难以付诸实施的。

    但他似乎天生“怕”官,尤其是在大是大非、关乎气节的当口上,那是绝对的旗帜鲜明、爱憎分明的。41岁时,他在西安结识了著名诗人樊樊山,樊有意将他推荐给慈禧太后当内廷供奉;另一位同乡夏午诒也愿为他捐个县丞,但都被他拒绝了。“我没有别的打算,只想卖卖画,刻刻印章,凭着这一双劳苦的手,积蓄得三二千银子带回家去,够我一生吃喝,也就心满意足了。”齐白石想得明白,他不是利欲熏心、见缝就钻的人,一生靠润格吃饭养家,从来没有士大夫不瞧钱的脾气,实实在在知道过日子的艰难,不是不想多挣钱的,他的想法就是不趋炎附势,而是靠劳动吃饭。

    1937年“七七”事变后,白石老人闭门家居,不与外界接触,连“艺术学院和京华美术专门学校两处的教课,都辞去不干了”。1940年,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重操旧业——卖画,不过在大门上加贴了一张“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的告白:“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并声明:“卖画不论交情,君子自重,请照润格出钱。”这是日军占领期间,白石老人用以拒绝当局和日军来人索画的办法。虽是卖画为生,润格就贴在墙上,似乎显得不够风雅,然而当此之时,却彰显出了老人的铿锵骨气。1944年,白石老人更是愤然停止了卖画。这一年,他写了不少诗作,如《题胡冷庵(胡佩衡)山水卷》:“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题群鼠图》:“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灺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淋漓地抒泄了他一腔亡国之愤。

    白石老人的艺术人生,和他的前辈们不同,他以融入大地的方式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这也正是他的艺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的原因所在,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赢得人民群众广泛喜爱的原因所在。

    齐白石,大地的赤子,不朽的画魂!


上一篇:齐白石,让毕加索不敢来中国!
下一篇:笔拓齐白石印谱

齐白石书画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3020229号
齐白石书画院主要经营齐白石书画、齐白石传人书画、齐白石后人书画、刀画教材、家居风水画,专注于研究齐白石文化及传播书画艺术32年
网站制作:和美科技